台北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友會第六屆第一次年度會員大會紀錄

台北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友會第六屆第一次年度會員大會紀錄

一、時間: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二十日下午六點三十分。
二、地點: 台北市松壽路2號之台北君悅飯店 (燕翔廳與鵲迎廳))。
三、出席:如簽到簿共 116 人。
四、主席:魏寶生。 記錄:胡來寶。
五、報告事項:
主席報告:
1.本次活動為本屆(第六)理監事會為配合校長訪台行程所舉辦之第一次會員大會。在星期二的晚上能有超過百位校友期聚一堂實在是令人非常感動。非常感謝所有校友的熱情參與。
2.校長一行人(包括學校理事 Philip Amsterdam 、專案計劃主任David Watts、及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院長 Timothy W. Tong 之代表 Catherine Liu) (Tong 院長因故無法成行在此向大家致歉)來台行程除了與校友會面之外,尚訪問了元智大學、教育部、與政治大學。
3.本人、總幹事、及兩位前任理事長(方鳴濤律師與梁開天律師)代表在台校友會接受校長之禮物贈送。本會由本人代表回贈校方琉璃一座。
4.九月十九日教育部文教處作東於台北西華飯店2F怡園雙喜廳宴請校長一行人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元智大學前校長詹世弘、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元智大學研發長徐澤志、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謝武樵、教育部常務次長呂木琳、及本會代表總幹事胡來寶、理事蔡政言與馬淑怡。

總幹事報告:
本年度校方與校友在亞洲區的主要活動摘要如下:

1.介紹在場的主要理監事給校友認識(包括校友會第一位立法委員高思博)。促銷校友會網站(www.gwutsa.org)與更新校友會通訊錄。
2.2005年六月十日,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簡稱:GWU)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以及資源互惠分享的原則共識下,由第一科大周義昌校長與GWU的學術執行副校長勒曼博士(Donald R. Lehman )為雙方代表,

簽訂合作協議書。
3.2004年3.02.23元智大學與喬治華盛頓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協約兩校締結碩士雙學位制。
4.2004年十一月二五日本校教授 Frank Toney博士應中華專案管理學會之邀在台北發表專題演說,題目「Spirit of Superior Project Leadership 卓越的專案領導氣質與精神」。
5.二OO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本校教授瑞德法官(美國聯邦上訴巡迴法院法官)應美國在台協會文化中心之邀於政大公企暨公教中心綜合大樓七樓國際會議廳針對主題「美國智慧財產案例發展趨勢及紛爭解決」作專題演講。
6.2004年八月十九日本校教授 William E. Halal 應台灣經濟研究院之邀針對主題「描繪未來藍圖」發表演說。
7.日後本會將針對台灣與中國校友做簡介,以增進兩岸校友間之認識。(第一份報告已公告在校友會網站上。
8.今年度開始,我們將轉移學會網站到hppt://www.gwutsa.org (感謝劉怡君Yi-Chun Catherine Liu與歐旭錚Hsu-Cheng Kenneth Ou付費設立) 。在上面,您除了可看到最新學校動態之外亦可看到校友會的點滴記錄(包含校友會議事錄、傑出校友介紹、及通訊錄)。

六、討論提案:
本會九十三年度決算報告(見附件ㄧ),經理事會通過,監事會審核,請討論案。
決議:通過

七、臨時動議:無。
八、選舉事項:無。
九、散會。

主席 魏 寶 生

黃介正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所長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安全部資深研究員
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碩士及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政府與政治系兼任副教授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中心研究員
中華民國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諮議

任課課程及研究專長
美國國防政策、美國軍事革新與國防轉型
後冷戰美國國家安全思想、美國亞太安全政策
美中關係專題研究、中共國際安全觀與外交政策
中共解放軍現代化、中共新世紀軍事變革
政軍兵棋推演、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

與中央政府的港澳工作,是分別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管的情況有所不同,台灣當局主管大陸事務工作及港澳事務工作的機關,集中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亦即「陸委會」統管。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反映了台灣當局將港澳地區視為大陸地區的一部分,即使是港澳地區尚未回歸,分別由英、葡兩國管治時,都是這樣的認知,這是符合港台/澳台關係是兩岸關係特殊組成部分的定位的;另一方面,又由於在「陸委會」中,是設置一個「港澳處」來負責港澳事務工作,這又折射出在台灣當局的心目中,港澳事務工作的位階,低於大陸事務工作。

實際上,港澳處只是「陸委會」中七個處級部門〔按:台灣當局「中央部會」機關中的處,相當於國務院各部委辦中的司局級機構,而台灣的「科」才相當於大陸的「處」〕。如果一定要與北京國台辦的架構設置相比的話,它只是相當於國台辦中的一個「局」,當然比不上國務院港澳辦的「部」級架構。不過,弔詭的是,「陸委會」派駐香港的機構──香港事務局〔對外稱「香港中華旅行社」〕,由於其局長是十三職等,介於常務副部長級〔在台灣地區的公務員體制中,常務副部長是常任公務員編制,比其排位高的政務副部長則是政務官,這與大陸的常務副部長地位較高的情況,有所不同〕的十四職等,與司處長的十二職等之間,有點相似於北京的部長助理,則顯得比港澳處長還要高出一個位階。至於「陸委會」派駐澳門機構──澳門事務處〔對外稱「台北經濟文化中心」〕,其處長則是十二職等,與港澳處長同級。

既然港澳事務工作是「陸委會」的業務范疇,故在「陸委會」的三名副主委中,就必會有一名副主委是分管港澳事務。實際上,近年分管港澳事務的副主委,就先後有林中斌、陳明通。而目前分管港澳事務的,則是新任副主委黃介正〔ALEXANDER HUANG〕,他同時亦分管文教事務,與陳明通當年分管港澳事務時的分工一樣。

不過,與其說黃介正是接陳明通的「班」,更不如說是台灣當局在物色人選填補「陸委會」第三副主委的空缺時,較多地考量要找一位與前副主委林中斌同質性較高的人。實際上,黃介正與林中斌具有如下几個共通點:一、兩人都是外省人,這樣的安排,似是為了對「陸委會」現任正、副主委多是本省籍人士作出「平衡」。二、兩人都不是中國國民黨員,其中林中斌因其父親林文奎受陳儀排斥及受「孫立人案」牽連,而郁郁不得志,其母親張敬則捲入「雷震案」而長期成為被監控對象,故並未認同國民黨;而黃介正本是國民黨員,但在黨員重登記時未作登記,成為「失聯黨員」。三、兩人雖不是職業軍人,但卻都對軍事戰略甚有研究,尤對中共軍事研究有獨到見解。四、兩人都曾在美國智庫工作,並與華府政學界關係良好。五、兩人的父親都是「國軍」的將軍級軍事人員,而且也湊巧地都曾主管過軍事情報工作〔其中林中斌的父親林文奎,曾任陸軍總部情報署長;而黃介正的父親黃世忠,則是在「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長的位置上退役。六、兩人在進入「陸委會」之前,均未接觸過港澳事務,對港澳情況也了解不多,但在出任「陸委會」副主委後,卻都被安排分管港澳事務。

據資料顯示,黃介正是安徽合肥人,但在台灣出生,年約四十多歲。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碩士及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歷任台灣駐美代表處國會組諮議、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戰略暨國際研究所〔CSIS〕資深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政府及政治系副教授、到「陸委會」前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兼副教授、中華歐亞基金會副執行長、中央廣播電台董事等。擅長於政治未來學、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美國國防與決策研究,經常出席有關中共軍事、中美關係、美國國防戰略等方面的研討會並發表論文。今年初,他與其他學者合著《孫子十論》,他主論中共海軍戰略。該書採用線裝書版式,綢緞面盒裝,頗有中華文化情懷。

黃介正雖不是職業軍人,但可能是他出身於軍人家庭,也可能是他專業研究中共軍事,故對部隊生活頗為向往。在他的辦公室內,就掛了一套他在海軍服役時的海軍尉級軍官軍服,據說這也是他現時的後備役軍人身份的軍銜。另外,雖然「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向外界介紹黃介正時,說主要是看中他的英語能力,嫻熟國際事務,對兩岸軍事有深入研究,及與華府政學界關係良好等條件,但他卻具有很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根底。實際上,他與筆者聊談時,就對中國古籍引經據典。就連辦公室牆上也掛滿了摘抄《漢書》等中國古籍的書法作品。另外,他在做學問時曾多次到大陸交流訪問,主要對口單位是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黃介正的父親黃世忠,一九二零年出生,現年八十三歲。成都中央軍校第二十二期第二總隊步科畢業。中央步兵學校高級班畢業,美國陸軍步兵學校肄業。台灣陸軍指參學院、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戰術班畢業。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任第十七野戰團排、連、營長,陸軍第三軍軍長郝柏村的中校侍從官、上校副官。一九六四年起任第二零九師師長,鳳山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第六十九軍軍長,陸軍總司令部作戰署署長。一九八二年一月任「參謀本部」作戰參謀次長室參謀次長。一九八七年九月授陸軍中將,任「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局長,次年七月當選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一九八九年十月退役,任軍人俱樂部台北高爾夫球場總幹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顧問等。他的簡歷,被收入大陸廣州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出版,由葉選平題簽書名的《黃埔軍校將帥錄》一書中。

據說,黃世忠在抗日戰爭中,曾轉戰中緬邊境。在國共內戰中,曾參加徐蚌會戰〔大陸稱為「淮海戰役」〕。在一江山島戰役中,他是最後一個離開大陳島的軍官。在「八‧二三炮戰」中,因任郝柏村的侍從官而駐守最接近大陸的小金門島。一九八七年,因「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頻生狀況,蔣經國決定從軍情系統以外的單位物色較為廉潔的軍人出任軍情局長,從而親自選擇了作戰系統的黃世忠,成為蔣經國逝世前最後任命的軍情局長。黃介正為此對筆者笑說,他父親最後的職務,相當於解放軍總參謀部的一部部長和二部部長。北京「六四」時,軍情局有一定程度的介入。

因為黃世忠長期跟隨郝柏村,故黃介正從小就與郝柏村的兒子郝龍斌、郝海宴等混在一起,郝黃兩家關係密切,至今仍有來往。儘管他出身朝情報頭子家庭,且與郝柏村家庭關係密切,但投效綠營並未遭到軍系太大反彈。不過,正當黃介正的「陸委會」副主委的人事令正式發布時,曾擔任「國軍體總」主委的黃世忠,卻因涉及台北高爾夫球場案,而遭「調查局」依瀆職、偽造文書罪嫌函送檢方偵查。而「國軍體育總會」與台北高爾夫球場間的補助疑雲,更掃到曾在參謀總長任內核簽補助的郝柏村的身上,郝柏村甚至可能會被以關係人身分改列被告。

黃崑巖

黃崑巖教授,台灣新竹人,台大醫學院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博士,曾任職美國海軍醫學研究員,任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並且專門研究干擾素,以及人體對感染之抵抗力。民國七十一年回國,主持成功大學醫學中心計劃,創立了成大醫學院,並任創院院長十三年。現任成大醫學院教授。

黃教授具有教育和醫學的雙重身分與經歷,對於我國醫學教育施行及改革有相當大的貢獻,藉由訪問他而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既然台灣的醫學系把通識教育壓縮成兩年,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既然已經壓縮成兩年,我希望這兩年就專心於通識課程,不要再排入專業科目,因為專業科目所佔學分較重,相較之下學生便較不在意通識課程,但是其實醫學的專業教育是不斷重複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須著急,也不須急著把它排在通識教育的那兩年。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建立讀書的方法,一門通識課兩學分並不能真的教你太多。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啟發我們的終身學習。另外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至少要學會一種外語,特別是英文,因為許多研究報告與期刊都是以英文書寫,所以英文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學生時代有問題一定要多發問,因為在這時期發問是最不必怕被笑的,之後當了實習醫師問問題就有所顧忌,到了主治醫師不會的問題大概就一輩子不會了。

就醫學生而言,受通識教育是在養成判斷力。

醫學的精華在內科,那要多讀書是不用多說的。外科的手術其實我們可以專門訓練一些開刀員,那是不需要太多知識的,熟練反而更重要。那為什麼又要醫生來做?這就是在判斷力上了,一個手術該開不該開,是要全面性的判斷,在急診時甚至是一個直覺。那要如何培養這樣的判斷力呢?要多看書啊,一個人書讀的越多,判斷自然越快越準。

人在60歲以前即使我們學到的是片段的知識也無妨,在60歲後要將這些知識融合成精華。

要記住,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眼光、正義感、邏輯以及道德勇氣。

2﹑我們常會有些疑惑有些想法,彼此討論時,可能會過於不切實際或者太過理想化,那麼我們要如何應對?

大學生思考是相當好的,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是很有趣的。我以前看了Discovery的節目,小猴一出生就知道緊附母猴身上,而像小牛小羊出生時即會站立,我思考到為何人類的嬰兒出生後必須等到十幾個月後才會站立?我想人都是早產兒,為什麼?我想生物體型的演化是由小趨於大,人類亦是如此,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身高約五英尺,而現代人平均約五英尺九吋,身高增加了約10%,但是現代人的頭卻比北京人增加了約35%,假設現代人與北京人的骨盆構造相同,因此現代人若等到胎兒發育成熟(能夠站立)才生產,那麼將因頭過大而無法順利產出,故得在胎兒尚未發育成熟(約十個月)便生產,再由此推論出北京人可能懷孕二十一個月,產下可以站立的嬰兒。所以我就要去求證啊,我想我有一天一定會去找些考古學家討論北京人懷孕時間的議題。但科學的發展多是如此而來,只要記得在思考的過程中同時也一面充實自己。也就是多看書,一面尋找答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現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美國海軍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台大醫學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美國霍普基金會顧問。
著有《莫札特與凱子外交》(中華日報出版)、《外星人與井底蛙》(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出版)、《醫眼看人間》(天下雜誌出版)、《醫師不是天使》(健行文化出版)、《SARS的生聚教訓》。
他非常關心國內醫學及一般教育的人文內涵,今年2月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曾以「何謂教養?」問題引起大家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