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崑巖

黃崑巖教授,台灣新竹人,台大醫學院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博士,曾任職美國海軍醫學研究員,任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並且專門研究干擾素,以及人體對感染之抵抗力。民國七十一年回國,主持成功大學醫學中心計劃,創立了成大醫學院,並任創院院長十三年。現任成大醫學院教授。

黃教授具有教育和醫學的雙重身分與經歷,對於我國醫學教育施行及改革有相當大的貢獻,藉由訪問他而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既然台灣的醫學系把通識教育壓縮成兩年,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既然已經壓縮成兩年,我希望這兩年就專心於通識課程,不要再排入專業科目,因為專業科目所佔學分較重,相較之下學生便較不在意通識課程,但是其實醫學的專業教育是不斷重複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須著急,也不須急著把它排在通識教育的那兩年。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建立讀書的方法,一門通識課兩學分並不能真的教你太多。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啟發我們的終身學習。另外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至少要學會一種外語,特別是英文,因為許多研究報告與期刊都是以英文書寫,所以英文有其一定的重要性。

學生時代有問題一定要多發問,因為在這時期發問是最不必怕被笑的,之後當了實習醫師問問題就有所顧忌,到了主治醫師不會的問題大概就一輩子不會了。

就醫學生而言,受通識教育是在養成判斷力。

醫學的精華在內科,那要多讀書是不用多說的。外科的手術其實我們可以專門訓練一些開刀員,那是不需要太多知識的,熟練反而更重要。那為什麼又要醫生來做?這就是在判斷力上了,一個手術該開不該開,是要全面性的判斷,在急診時甚至是一個直覺。那要如何培養這樣的判斷力呢?要多看書啊,一個人書讀的越多,判斷自然越快越準。

人在60歲以前即使我們學到的是片段的知識也無妨,在60歲後要將這些知識融合成精華。

要記住,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眼光、正義感、邏輯以及道德勇氣。

2﹑我們常會有些疑惑有些想法,彼此討論時,可能會過於不切實際或者太過理想化,那麼我們要如何應對?

大學生思考是相當好的,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是很有趣的。我以前看了Discovery的節目,小猴一出生就知道緊附母猴身上,而像小牛小羊出生時即會站立,我思考到為何人類的嬰兒出生後必須等到十幾個月後才會站立?我想人都是早產兒,為什麼?我想生物體型的演化是由小趨於大,人類亦是如此,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身高約五英尺,而現代人平均約五英尺九吋,身高增加了約10%,但是現代人的頭卻比北京人增加了約35%,假設現代人與北京人的骨盆構造相同,因此現代人若等到胎兒發育成熟(能夠站立)才生產,那麼將因頭過大而無法順利產出,故得在胎兒尚未發育成熟(約十個月)便生產,再由此推論出北京人可能懷孕二十一個月,產下可以站立的嬰兒。所以我就要去求證啊,我想我有一天一定會去找些考古學家討論北京人懷孕時間的議題。但科學的發展多是如此而來,只要記得在思考的過程中同時也一面充實自己。也就是多看書,一面尋找答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現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美國海軍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台大醫學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美國霍普基金會顧問。
著有《莫札特與凱子外交》(中華日報出版)、《外星人與井底蛙》(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出版)、《醫眼看人間》(天下雜誌出版)、《醫師不是天使》(健行文化出版)、《SARS的生聚教訓》。
他非常關心國內醫學及一般教育的人文內涵,今年2月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曾以「何謂教養?」問題引起大家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