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Pace

Gen. Peter Pace, vic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ce received his first commission in the U.S. Marine Corps in 1967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U.S. Naval Academy and began service in the Vietnam. He has served across the globe, including as deputy commander of the Joint Task Force in Somalia. Prior to his current position, he was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U.S. Southern Command. He holds an MBA from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s program for executiv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General Peter Pace is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In this capacity, he is a member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and the Nation's second highest ranking military officer. General Pace is the sixth officer to hold the position and the first Marine.

As the Vice Chairman, General Pace serves as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Requirements Oversight Council, Vice Chairman of the Defense Acquisition Board, and a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eputies Committee and the Nuclear Weapons Council. In addition, he acts for the Chairman in all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Programming and Budgeting System to include participating in meetings of the Defense Resources Board.

General Pace was born in Brooklyn, N. Y., and raised in Teaneck, New Jersey. He received his commission in June 1967, following graduat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He also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rom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Senior Executive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ogram.

Upon completion of The Basic School, Quantico, Va., in 1968, he was assigned to the 2d Battalion, 5th Marines, 1st Marine Division in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serving first as a Rifle Platoon Leader and subsequently as Assistant Operations Officer.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in March 1969, he reported to Marine Barracks, Washington, D. C. During this tour, he served as Head, Infantry Writer Unit, Marine Corps Institute; Platoon Leader, Guard Company; Security Detachment Commander, Camp David; White House Social Aide; and Platoon Leader, Special Ceremonial Platoon. He was promoted to Captain in April 1971. In September 1971, General Pace attended the Infantry Officers' Advanced Course at Fort Benning, Ga. Returning overseas in October 1972, he was assigned to the Security Element, Marine Aircraft Group 15, 1st Marine Aircraft Wing, Nam Phong, Thailand, where he served as Operations Officer and then Executive Officer.

In October 1973, he was assigned to Headquarters Marine Corps, Washington, D. C., for duty as the Assistant Majors' Monitor. During October 1976, he reported to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Camp Pendleton, Ca., where he served as Operations Officer, 2d Battalion, 5th Marines; Executive Officer, 3d Battalion, 5th Marines; and Division Staff Secretary. He was promoted to Major in November 1977. In August 1979, he reported to the Marine Corps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as a student.

Upon completion of school in June 1980, he was assigned duty as Commanding Officer, Marine Corps Recruiting Station, Buffalo, N. Y. While in this assignment, he was promoted to Lieutenant Colonel in October 1982. Reassigned to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Camp Pendleton, General Pace served from June 1983 until June 1985 as Commanding Officer, 2d Battalion, 1st Marines. In June 1985, he was selected to attend the National War College in Washington, D. C.

After graduation the following June, he was assigned to the Combined/Joint Staff in Seoul, Korea. He served as Chief, Ground Forces Branch until April 1987, when he became Executive Officer to the Assistant Chief of Staff, C/J/G3, United Nations Command/Combined Forces Command/United States Forces Korea/Eighth United States Army.
General Pace returned to Marine Barracks in Washington, D. C. in August 1988 for duty as Commanding Officer. He was promoted to Colonel in October 1988. In August 1991, he was assigned duty as Chief of Staff, 2d Marine Division, Camp Lejeune. During February 1992, he was assigned duty as Assistant Division Commander. He was advanced to Brigadier General on April 6, 1992, and was assigned duty as the President, Marine Corps University/Commanding General, Marine Corps Schools, Marine Corps Combat Development Command, Quantico, Va., on July 13, 1992. While serving in this capacity, he also served as Deputy Commander, Marine Forces, Somalia, from December 1992 - February 1993, and as the Deputy Commander, Joint Task Force - Somalia from October 1993 - March 1994. General Pace was advanced to Major General on June 21, 1994, and was assigned as the Deputy Commander/Chief of Staff, U. S. Forces, Japan. He was promoted to Lieutenant General and assigned as the Director for Operations (J-3), Joint Staff, Washington, D. C., on August 5, 1996.

General Pace served as the Commander, U. S. Marine Corps Forces, Atlantic/Europe/South from 23 November 1997 to 8 September 2000. He was promoted to General and assumed duties as the Commander in Chief, United States Southern Command on 8 September 2000 until 30 September 2001.

General Pace's personal decorations include: Defense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first oak leaf cluster; Defense Superior Service Medal; the Legion of Merit; Bronze Star Medal with Combat V; the Defense 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 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 with gold star; Navy Commendation Medal with Combat "V"; Navy Achievement Medal with gold star; and the Combat Action Ribbon.

Dick Cheney

Dick Cheney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 earned a B.A. in 1965 and an M.A. in 1966, both in political science.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ROTC at CCNY and received a commission as an Army second lieutenant upon graduation in June 1958; received MBA from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蔣震

港人蔣震獲華盛頓大學國際傑出成就獎校長勳章

香港知名人士蔣震博士今天(21日)March 2003獲頒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傑出成就獎校長勳章,以表揚他對中國製造工業的先導地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投入和對人力資源發展和培育的長期支援。蔣震博士是亞太區首位獲頒此勳章的人。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校長史提芬卓登保教授今天在頒授典禮上說,蔣博士一直不斷用他的時間和心力去協助他人。喬治華盛頓大學追尋的不僅是一位校長勳章受頒人應有的品格和貢獻,同時也是全人類應有的品格和貢獻,蔣博士正是這樣的一個表率。

校長勳章是卓登保校長于一九八八年創議成立的,也是該校最高的榮譽獎勵。曾獲頒此校長勳章者包括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前以色列總理Shimon Peres及諾貝爾得獎人等。

蔣震博士致辭說,身爲中國人,對中國人的一片情懷是應該的;回饋社會、回饋工業也是順理成章的。他希望基金在二十一世紀裏伴著全球的華裔工業人一起走路、一起跑步。

  蔣博士是香港震雄集團的創辦人及主席,出生于山東,一九四九年來到香港,從一個技工成爲塑膠機械工業的領袖。震雄集團現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注塑機製造商之,其多元化的業務遍佈世界各地。一九九0年,他捐出在震雄集團名下所有的股份,創建了蔣氏工業慈善基金。基金希望透過不同的活動和資助計劃,協助所有華人地區培養更多的工業技術專家,以加速該區域的製造工業科技,尤其是機械工業和科技的發展。蔣博士透過基金資助了香港和中國多所大學,並資助了多項工業計劃。

據悉,喬治華盛頓大學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已和蔣氏工業慈善基金建立了共同培訓中國工業領袖的合作關係。

陳雲英

陳雲英

出生於臺灣。現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特殊教育雜誌主編;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2000年 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0年 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2000年 美國特殊兒童研究協會國際委員會中國代表
◇1998年 任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
◇1998年 以來,被香港教育學院聘爲首席講師
◇1997年 北京大學心理系研究生兼職導師
◇1997年 任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評審委員
◇1997年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評爲正研究員
◇1996年 國際全納性教育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4年 與北京師範大學張厚粲教授聯合培養特殊兒童心理測量研究生
◇1994年 以來,任《中國特殊教育》雜誌主編
◇1993年 當選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1998年連任第九屆委員
◇1991年 當選全國第七屆青年聯合會常委,1995年連任第八屆常委
◇1990年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評爲副研究員
◇1988年 以來,任職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
◇1987年 回中國,1988年創建特殊教育研究室,任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1986年 下半年美國華盛頓市阿靈頓教育局局長助理
◇1986年 上半年 美國柴斯納(Chestnut Lodge School) 寄宿學校校長助理 美國最有名的用弗洛伊德的方法進行心理輔導的實驗學校
◇1984-87年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83-84年 美國賓州愛丁保羅大學,碩士研究生,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81-83年 臺灣宜蘭地區蘭陽青年雜誌主編(兼職)
◇1977-83年 臺灣宜蘭省立高級商業學校教師
◇1976-77年 臺灣宜蘭市南安國民中學教師
◇1975-76年 臺灣高雄市瑞豐國民中學教師
◇1971-75年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獲文學士及教育學士雙學位

◎ 榮譽和社會兼職 ◎
◇2000年 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0年 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2000年 美國特殊兒童研究協會國際委員會中國代表
◇1998年 起,任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
◇1997年 起,任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評審委員,聘期至1999年
◇1997年 起,受聘爲遼寧師範大學教育系客座教授
◇1996年 國際全納性教育雜誌編輯委員,聘期至1999年
◇1996年 以來,北京大學心理系研究生兼職導師
◇1995年 國家教委師範司聘爲中等特殊教育師範學校 "行爲矯正基礎"學科教材審稿人
◇1993年 在國家教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召開的亞太地區特殊需要教育大會中被選爲主席主持會議
◇1993年 起,任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理事
◇1992年 國務院教育科研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
◇1992年 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聘爲 "特殊教育詞典"編委會顧問
◇1991年 國家教委研究論文二等獎
◇1991年 國家教委聘爲中等教育師範學校弱智教育專業教學大綱審查委員
◇1991年 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等7個部委評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
◇1991年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先進工作者

宋振玉

宋振玉

1915年5月22日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橋。父親是中醫兼小學教師。家境困難,中學學習期間曾得到姨母資助。1936年,畢業于河北省第六中學高中。爲了生計和準備繼續深造,他先後考取北平中法大學化學系練習生和清華大學社會系編輯員,進行短期工作。1937年,他考取燕京大學化學系的公費生。他讀書之餘,在校內做些飯廳服務、整理草坪樹木的工作,以維持生活費用。1941年,他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本佔領者關閉了燕京大學,他被迫到天津興隆化學制藥廠及天津東亞公司化學廠工作。1946年,到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任講師。當時學校經費甚少,爲進行研究工作,他自費購買藥品,曾從中藥鴉膽子中提取出一種抗阿米巴的有效成分,後發表在1949年美國藥學會志(JAPA)上,這是他最早從事的研究工作。

1948年,美籍華裔藥理學家梁棟才(E.L,Way)出於愛國願望,想培養一名中國研究生,經燕京大學理學院院長推薦,宋振玉被梁先生接受。這年8月,宋振玉來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在梁先生指導下進行嗎啡類藥物鎮痛和耐受性機制的研究。在此期間,他發奮學習,補習了生物化學、生理學和微生物學等基礎醫學課程。在研究工作中,他從代謝和內分泌的角度探討美沙酮、度冷丁等藥物鎮痛和耐受機制。當時,藥物代謝還未形成獨立學科,他憑藉自己的化學基礎,建立了一系列測定動物組織內藥物濃度的方法,這些工作爲他後來在國內開創藥物代謝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于1949年獲喬治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1952年,又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53年,他被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聘爲副教授,進行局麻藥利多卡因的代謝研究。此時,他的物質待遇豐厚、工作條件優越,本可留居美國,但他熱愛祖國,決心回國奉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經過一番周折,他於1954年回到首都北京,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被安排在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學系(現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室工作,任副研究員。1963年,晉升爲研究員。曾先後擔任藥理室副主任、主任。

他爲人正直,平易近人,生活簡樸。他是我國著名專家,但待人謙虛和藹,毫無架子。他很關心周圍同事,甚至工作人員家人的事也記挂在心。一次,室內一位同志患胃出血住院,他第一個去看望,並主動拿出1000元存摺交給病人,以備急用。他對別人的愛護還表現在政治運動中也不畏風險,仗義直言。“文化大革命”中,有位同事被打成“反革命”,一般人都不敢表示意見,他卻找到有關部門說:“我和她共事多年,我敢說她不是反革命。”他對社會上不正風氣十分痛恨,並且勇於抵制。一次,某高級幹部爲兒子考研究生的事派人找他,來人介紹了考生父親的官職,示意他開方便之門,被他正言拒絕。他對實驗設備、材料和辦公用品十分珍惜,發現別人浪費,就嚴厲批評。如確是實驗需要,他十分慷慨,室內公用儀器,甚至別的課題組的儀器,有的也是由他的科研經費買的。他生活樸素,從不講究衣食。有件呢大衣邊緣已磨損發白,他用墨水塗一下,出國繼續穿用。但爲了支援國家建設,他每次都購買幾百元國庫券。

1983年,宋振玉被評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他還擔任很多社會職務,如中國藥學會理事、世界衛生組織(WHO)基本藥物專家組成員、《藥學學報》主編、國際藥理聯合會(IUPHAR)藥物代謝專業執委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藥物代謝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藥理學會臨床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J.Biomed.Enviromental Sci(《生物醫學和環境科學》雜誌)副主編、Drug Metabolism Reviews(《藥物代謝綜述》)編委,還是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副總編等。

開創我國藥物代謝研究事業
  宋振玉回國後,原想繼續進行嗎啡類藥物的研究,但當我國正在開展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他自覺地將研究課題轉向了血防藥物。他領導工作人員開展了銻劑毒性和吸收、分佈、排泄的研究,於1957年,發表了論文《三價葡萄糖酸銻銨和酒石酸銻鉀的毒性及注射後銻的吸收、分佈和排泄》,這是我國藥物代謝研究領域的第一篇論文。其後,又發表了《二巰基丁二酸鈉對三價葡萄糖銻銨毒性及代謝的影響》論文,在我國最早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化合物應用於藥物代謝研究。60年代初,他撰寫《藥物轉化酶及一些影響藥物轉化的因素》,向國內介紹了藥物代謝酶的研究進展。1963年,發表論文《二苯基丙基己酸β-二己基氨基乙酯(SKF525A)對戊巴比妥鈉體內轉化的雙相影響》,是我國最早開展的藥酶研究工作。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這項剛剛起步的工作又被擱置起來。1972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舉行的一次學術會上,他再次呼籲進行藥酶的研究,並且指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飲食習慣差異大,又廣泛採用中草藥,並且中西藥同時使用,因而研究藥酶的誘導和抑制、藥酶的民族和地域差異、中草藥對藥酶的影響、中西藥配伍等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惜當時他的這些遠見卓識的建議未被重視,使我國在這個領域大大落後于國際水平。80年代以來,他指導研究了抗肝炎藥物聯苯雙酯的代謝,並對體內轉化途徑作了深入探討。爲了檢測新結構抗瘧藥青蒿素和強心藥黃夾甙在生物樣品內的含量,他指導研究生建立了這兩個藥物的放射免疫測定法,這是迄今爲止我國僅有的測定小分子藥物的放射免疫方法。30多年來,他領導工作人員採用了比色、放射性同位素示蹤、熒光、紙層析、薄層層析、薄層掃描、高效液相色譜、放射免疫、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等方法進行藥物代謝研究,涉及抗血吸蟲、抗腫瘤、利尿、抗瘧、擬膽鹼、抗肝炎、強心等藥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在他古稀之年,主持編寫了《藥物代謝研究》,全面闡述了藥物代謝研究的意義、方法和應用,是一部極有參考價值的專著。他開創了我國藥物代謝研究的事業,並始終站在發展前列,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中草藥研究和新藥藥效篩選
  50年代中期,爲了研究我國珍貴藥材人參的藥理作用,宋振玉領導工作人員建立動物模型,證明了人參對應激反應的保護作用及與腎上腺垂體系統的關係。60年代,爲了尋找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他領導工作人員建立抗炎動物模型,篩選出一批有效的中草藥。爲了防治放射性損害的需要,他領導科研人員建立放射病動物模型,篩選和研究了有關藥物。

以育人爲己任培養科研人員
  早在60年代初期,他培養幹部的經驗就在醫科院系統做過介紹,《健康報》也進行了報道。他十分重視工作人員的專業學習。回國初期,爲了使年輕同志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他親自講授生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等課程,並嚴格考核,督促大家學習。他注意培養科研人員的工作方法和科研能力。他多次爲年輕同志講授“如何寫實驗記錄”,強調“立即、直接、清晰”。立即是指要邊做實驗邊記錄,不要補記;直接是指將實驗條件和結果直接記在本上,不能先用單頁紙記,然後轉抄;清晰是指字迹和語意清楚。他還多次爲年輕同志介紹“怎樣寫科學論文”,從題目的選擇、提要、前言、正文、討論、結論、參考文獻等各方面講解撰寫論文的要點。這些講座對初入科學殿堂的年輕人確實如夏日甘泉一樣。每有新人到他身邊工作,他都要先帶到圖書館,教給他們查閱文獻的方法。當他看到有價值的資料時,總是送給有關人員參考。全室幾乎所有的論文他都仔細閱讀,提出修改意見。他指導別人工作時,既提出意見,又大膽放手,鼓勵人家嘗試新的方法或驗證新的設想,使其在實際工作中增長才幹。如今,他培養過的一些研究生、進修生和工作人員已成爲科研教學單位的骨幹力量。

主編《藥學學報》
  《藥學學報》是一個包容藥物化學、植物化學、藥用植物、藥劑、藥物分析、藥理和抗生素領域的專業性刊物。《藥學學報》在“文化大革命”後復刊,他任主編。編輯部從組稿到出版有一個繁雜過程,包括綜合審稿人意見、決定稿件錄用的總審,稿件確定後整期內容的審核,排版印刷後第一次校樣的校對,他幾乎每一步工作都參加。他審稿認真仔細,一絲不苟。本來編輯部只要求他對英文把關,但他連中文及專業內容都一併審查。由於他既懂藥理,又通化學,並且熟諳英文,所以常常提出中肯的意見。《藥學學報》是月刊,稿件總是新舊交替、接踵而來,校稿還有時間限制,但他從不耽誤。每逢外出開會,他都提前打招呼,唯恐影響稿件的審校。他有自己承擔的研究課題,又有很多兼職活動,因此審稿幾乎佔用了他所有晚上和節假日時間。他對提高辦刊質量十分重視,每期出版後,他仍要仔細翻閱,從中發現問題。他還經常關心其他雜誌,凡有可借鑒之處,馬上向編委介紹。雷射排版印刷就是他提議並協助聯繫的。爲使學報盡善盡美,他孜孜不倦,付出極大精力。

  宋振玉因年事已高,幾年前就退休了,但他仍像以前一樣,毫不鬆懈,每天按時上下班,默默地奉獻自己晚年的餘熱。在他75歲壽辰時,藥理室全體同志爲他舉行了慶祝活動,所領導和其他科室的同志也前來祝賀,向他表示由衷的敬仰和愛戴之情。

  (作者:王文傑 韓超)

簡歷

1915年5月22日 生於河北省安國縣。
1936—1937年 北平中法大學化學系練習生。
1937—1941年 在燕京大學化學系學習,1941年畢業留校任助教。
1942—1944年 任天津興隆化學制藥廠技術員。
1944—1946年 任天津東亞公司化學廠研究助理。
1945年  在燕京大學任教。
1946—1948年 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講師。
1948—1949年 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藥理系進修,獲碩士學位。
1949—1952年 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藥理系進修,獲博士學位。
1952—1953年 在美國加州大學日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
1953—1954年 任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副教授。
1954—1963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1963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曾先後任藥理室副主任、主任。

徐謨

徐謨(1893-1956)

The first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Diplomacy. M.A.,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22; former Judg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國際法院大法官、前外交部次長

先後只有4 位中國人當選為國際大法官:徐謨(1946-1956)、顧維鈞(1956-1967 )、倪徵(1984-1993)和史久鏞(1993-今)。

胡兌昀

胡兌昀

第一期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班校友胡兌昀接任凱校公共事務部主任

本校第一期「國家領導與發展策略班」校友胡兌昀,於6月8日接任凱達格蘭學校公共事務部主任。胡兌昀原任文化總會研究委員,曾擔任本校創辦人陳水扁總統的英文秘書,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士、喬治城大學外交碩士及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並具備美國律師資格。凱達格蘭學校不僅培育國內社會精英,更進一步要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因此聘請胡兌昀擔任公共事務部主任,積極推動各項公共論壇及國際學術合作交流。

方鳴濤 

方鳴濤 第五屆校友會理事長 

方鳴濤律師

紐約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比較法學碩士、曾任經濟部商業司科長、財政部證管會副組長、金鼎證券副總、務實法律事務所合夥人。

現任崇法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所長

鄧振中

台灣-WTO副代表鄧振中

鄧振中

四十一年生,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碩士,歷任外交部科員、駐美代表處經濟組秘書、經濟部國貿局科長、宏碁電腦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組長、國貿局組長、駐美代表處經濟組組長,陸委會副主委,現任WTO副代表。

曾被號稱為蔡英文背後的四個男人之一且被蔡英文戲稱爲“師奶殺手”的“陸委會”副主委鄧振中。 鄧振中曾經是臺灣“經濟部”駐外人員,並長期參與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工作。駐外期間,同事不能解決的艱難任務,到了鄧振中手裏卻往往迎刃而解,由於這些刁難的對手許多都是中年女性,從此“師奶殺手”名號不脛而走。 雖是技術官僚出身,鄧振中卻有大將之風,在“內閣”改組中即屢次傳出將被委以重任,出任臺灣駐世貿組織副代表。不過,由於豐厚的經濟事務與涉外背景,鄧振中可說是蔡英文不可替代的左右手,除非萬不得已,蔡英文不會輕易割愛。

約翰•斯諾

美國財政部長約翰•斯諾

約翰•斯諾,資深共和黨員,63歲,CSX貨運集團主席、總裁兼行政總裁。
  
出生於俄亥俄州托萊多,畢業於俄亥俄州大學,1965年取得佛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7年獲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律學位。

70年代中期在福特政府內擔任運輸部助理部長及副部長,後加入CSX,並將該集團建成美國東部規模最大的鐵路營運商。

詳細履歷
年齡:63歲,1939年生於俄亥俄州托萊多
教育:1962年獲托萊多大學學士學位;1965年獲佛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7年獲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學位 

經歷:1965-1967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1972-1975 交通部助理法律顧問 
1973-1974 喬治華盛頓大學兼職法學教授 
1974-1975 交通部負責政策、計劃和國際事務的副助理部長 1975-1976 交通部負責政府事務的助理部長 
1976-1977 交通部副部長 
1976-1985 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委員 
1985至今美國切西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1991年兼任董事長

鮑威爾

敢同奧爾布賴特較真的鮑威爾

美國當選總統喬治•W•布希最近提名的總統班底中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卿是海灣戰爭中的英雄、退役四星將軍鮑威爾,他在1993年巴爾幹半島局勢危急時,就美國是否出兵干預曾同現任國務卿、當時官拜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奧爾布賴特在白宮裏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由他接任奧爾布賴特來駕馭美國外交的馬車,不能不說是有些富有戲劇性。其實,鮑威爾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到成爲統帥萬馬千軍的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戎馬一生35載,同國務卿一職曾有一面之緣。

1994年奧爾布賴特的前任克利斯多夫萌生退意,克林頓總統專門在12月的一個清早把已成爲一介草民的鮑威爾請到白宮內室,苦口良心勸他再出江湖,不過被鮑威爾婉言謝絕。

在華盛頓的政治圈中,鮑威爾同奧爾布賴特在白宮那次激烈衝突的故事廣爲流傳。那是在1993年,當時南斯拉夫薩拉熱窩戰火正酣,美國最高層爲是否出兵干預而頭痛不已。
在密不透風的白宮緊急應變室中,鮑威爾警告說:" 沒有一種現行的選擇能保證改變塞族的行爲。" 他發問道:“ (如果出兵)政治目標是什麽?又有那些退路?”奧爾布賴特也寸步不讓。她氣急地說:“如果我們不使用你總是在說的美國這支最優秀的部隊,那到底美國的軍事力量是幹什麽的?”鮑威爾馬上回應道:我的部隊可不是在什麽全球棋盤上可以隨便擺佈的“玩具兵”。

鮑威爾將軍在五角大樓辦公室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他最欣賞的一個古希臘史學家的緘言,那就是:在所有力量顯示中,克制最能使人折服。鮑威爾認爲,美軍只有在非常明確的國家戰略目標下,集中優勢力量才能使用。換言之,他這種被稱爲“鮑威爾原則”的觀點可以被看作是對美國維和行動的謹慎態度和提倡小規模的軍事干預。

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發動海灣戰爭美國的反應就是“鮑威爾原則”的明證。他當時支援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反對在沒有絕對把握取勝的情況下出兵。鮑威爾指揮的著名的“沙漠風暴”行動,以美軍爲主力,聯合30個其他國家的部隊出動了50萬精兵,將薩達姆趕出了科威特。

克林頓入主白宮後,在處理巴爾幹半島戰爭的問題,鮑威爾同占主導的意見針鋒相對,極力反對對賽族武裝的空襲。在他退休後兩年,北約發起了對塞族連續不斷的空襲,最終結束了那裏的戰爭。

退休後的鮑威爾並沒有從美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1996年 總統選舉時,他將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傳言滿天飛,那時他也在全國到處遊歷,宣傳他的自傳《我的美國歷程》。不過他的妻子害怕他在成爲總統候選人後,樹大招風,人身安全不能保證,極力勸阻打消了他的念頭。
兩年後,鮑威爾創立了一個叫“美國的承諾-青年聯盟”的非牟利組織,發動美國私人公司、慈善團體和社區共同幫 助困境中的窮困青少年,實現成功的夢想。爲此,他的形象不斷出現在全國播出的公益廣告中。

鮑威爾1937年出生在紐約哈萊姆區一個來自牙麥加移民的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他在紐約市立大學獲得了地質學的學士學位,在讀書期間也對預備役軍官的培訓計劃發生了興趣,1958年正式從戎。1962年,他結了婚,4年後,參加了越戰,兩年中因負傷而獲得了紫心勳章。

1969年, 鮑威爾被選送到喬治•華盛頓大學深造,得到了工商管理碩士。1972年,還只是少尉的他有幸得到了一個爲期一年在白宮實習的機會,從此便踏上了在華盛頓政治圈中發展的旅途。

1983年,鮑威爾被提升爲當時國防部長溫伯格的軍事助理。在雷根離任時,雷根提拔他爲負責美國大陸本土防務的軍事司令部的總司令,肩上的將軍星也加到了4顆。在老布希當選總統後,他成爲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主席。

張亞勤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IEEE Fellow--張亞勤
張亞勤,12歲考取中國科技大學第二屆少年班,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got promoted to head quarter)

  1998年3月,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迎來了一位傳奇人士,世界首富美國微軟公司的董事長比爾•蓋茨先生來到清華大學。在發表完演講之後,一個個的問題接踵而至。會議結束後,蓋茨驚奇地發現,這與在美國大學與學生的交流完全沒有兩樣。所不同的是,他感覺到這些滿臉稚氣的學生更加才華橫溢、後生可畏。在飛回美國的飛機上,蓋茨作出了一個新決定,就是從印度、日本、中國等國家中,選擇在中國投資8000萬美金,設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同年8月,著名學者李開複博士接受蓋茨的重托,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院長。他要完成蓋茨的重托,在北京建立一個世界一流、亞洲最高水準的研究院。在出發之前,他向同事們發出了一個電子郵件,請他們列出在電腦軟體、多媒體等領域國際最著名的學者的名單。

  幾天之後,開複攜妻帶子,來到中國。到華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一看同事們發給他的電子郵件。令他吃驚的是,在衆多的推薦者中,有一個名字被許多人反復提到---張亞勤,一個三十二歲的中國學者。在與西雅圖總部十分密切的磋商之後,微軟決定,請人力資源部經理儘快與張亞勤博士接觸。

  在北京10月的一個黃昏,開複接通了美國的越洋電話,這時正是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城的清晨,張亞勤博士剛剛起床不久。兩位元世界著名的華人學者第一次通過電話進行了交流。在上班的途中,亞勤感覺到今天的陽光似乎與昨天有些不太一樣,他懷疑自己已經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幾天之後,張亞勤博士飛到了北京。

  少年大學生十二歲走進大學校園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之後,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成爲了當時中國最富知名度的高等學府。除了與北大、清華一樣出色的學生、老師和校風之外,科大開設了一個少年班。一時間,有關科大少年神童的報道,成爲報刊雜誌最吸引人的新聞。就在那一年,12歲的張亞勤成爲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少年大學生。

  張亞勤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親讀完大學後曾分別在大、中學任教。孩提時代的張亞勤飽受讀書世家的文化熏陶。5歲時,一場災難降臨到小亞勤的家庭,父親在歷經生活的磨難後,離開了人世。從此,巨大的生存壓力便降臨到他們一家人的頭上。在母親和外祖母的教育下,小亞勤開始學會獨立地學習和生活。他對數位和其他自然科學的興趣與日俱增。當同年的夥伴還在爲即將面臨的考試發愁時,他的讀書範圍,早已超過了他的年齡。於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跳級後,中學已經不能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憑著天資和努力,在經過嚴格的考試後,張亞勤從全國1200余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在科大少年班的日子,是張亞勤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日子。與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不同年齡的同學交往,極大地滿足了他的好奇心;校園的所見所學所聞,充分地開闊了他的視野。在中國科技大學,張亞勤就象一隻穿過雲層的海燕,在陽光燦爛的天空中自由地遨翔。

  大學畢業後,張亞勤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本校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17歲,當其他的少年正準備高考走進大學校門時,張亞勤已選擇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享譽國際科學界
  在念研究生時,張亞勤選擇了從事高速資訊採集和處理的工作,從此,他與電腦通信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讀文獻做論文時,張亞勤與美國著名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皮克霍茲教授開始通信,請教和探討一些學術問題。這位元在波譜、衛星通訊、無線電通訊等研究領域蜚聲世界的大學者驚奇地發現,這個不足20歲的中國年輕人,已表現出他特有的科學天分和勤奮踏實的品質,於是,他鼓勵張亞勤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1986年,20歲的張亞勤帶著夢想和信心,帶著母親的希望和夥伴的祝福,來到了美國首府華盛頓,就讀于喬治•華盛頓大學。到達華盛頓的第二天,皮克霍茲教授給了他8本書,讓他在兩周內儘快讀完。爲了讓亞勤能夠儘快開工作,教授認爲他除了就讀許多必修的課程及準備博士資格考試之外,應直接開展工作。這時間,教授正領導一個研究班子與國際衛星組織合作,解決通訊衛星上的加密問題。亞勤也投入到這個工作中來,並且獨立地在幾個關鍵技術方面,從理論到應用技術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後,他還在與美國軍方的合作方面,在解決第一個大型醫學資訊系統的圖像壓縮和增強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成績。這時間,初出茅廬的張亞勤寫出了一些高水準的論文,在電子工程學科中奠定了雄厚、扎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高深的産業知識。1989年,張亞勤以高水準的論文,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隨後,老師推薦他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去作研究工作,作爲GTE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在這之後的5年,基本上是沒有任何人干擾、十分穩定的5年,也是亞勤事業起飛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數位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在此期間,他一共發表了100餘篇有關視頻。在這之後的5年,基本上是沒有任何人干擾、十分穩定的5年,也是亞勤事業起飛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數位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在此期間,他一共發表了100餘篇有關視頻壓縮、數位電視,數位電話等電子工程方面的論文,成爲了在這一領域出類拔萃的學者。當時他在視頻壓縮及超低速率壓縮編碼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一些技術和專利已經被國際標準(MPEG1,MPEG2及H.261/H.263)所採用。他在1991年所做的小波全圖像動態視頻編碼和視頻無線通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挑戰數位電視和多媒體技術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傳統彩電産業已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彩電技術的創造發明者美國希望在這一工業領域找到一種高清晰度的電視,而日本人似乎在這一研究方面也不甘落後,他們開發出類比制式的高清晰度電視技術,並形成了標準,SONY和松下公司期望以此進一步控制全球市場。而美國學者一開始就直接瞄準數位化的高清晰度電視展開研究。爲了達到制訂全球標準、在與日本企業的競爭中取勝的目的,1993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通用儀器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麻省理工、湯姆遜公司、桑納福實驗室等歐美這一領域的領先研究機構和企業形成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的大聯盟,工業標準也正在制訂之中。接下來就是要有人在標準下開發出技術,做出新産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就是解決圖像視頻信號的壓縮處理和高速傳輸,其中有很大部分工作屬於壓縮、編碼、處理及傳輸。就在這段時間,張亞勤被聘請到位於新澤西洲普林斯頓的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首先擔任專案經理,後任部門主管,97年被提升爲多媒體實驗室主任。

  這是中國人在這個研究領域所擔任的最高職位,在這個工作中,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創造了數百項新技術,申請了數百項專利,而其中五項最重要的技術和專利,就是由張亞勤直接創造的。在這個研究專案中,張亞勤充分發揮了他在速率控制技術、數位多媒體技術、視頻通信技術方面的深厚功底,作出了一系列的新研究。在多媒體研究包括聲音、圖像、電腦等多種資料處理中,需要研究一個多媒體壓縮編輯標準MPEG4,這個標準的制定,建立了未來資訊社會多媒體工業的一個支柱,而張亞勤及他的同事們就是制定這個標準的重要成員。

  在這個領域,張亞勤一共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有40篇論文在世界最權威的《IEEE Transactions》雜誌上發表,他還先後出版了11本專著,在視頻壓縮、互動式電視、多媒體通訊、桌上可視電話等方面取得了幾十項專利,其中有些專利已形成産品。他的關於"小波圖像及紋理編碼"和"全球動態判斷和補償計劃"等50多項技術對國際標準的建立作出了貢獻。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博士當選爲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這是在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也因此成爲IEEE 100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創造研究自立的全新模式
  1988年,世界工業巨子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了RCA公司,由於産品方向及經營市場的異見,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公司。在通用電氣公司給予3億美金之後,RCA的中央研究院(桑納福研究院)宣佈與斯坦福研究院(SRI)合併。這時桑納福一共有1200多人,70%以上的人擁有博士學位。一個單純的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的實驗室桑納福,作爲世界電子發明的搖籃,曾發明過彩電、LCD(液晶顯示)、磁州技術、及廣播電視、MOS/CMOS等改變人類的輝煌成就,突然一夜之間沒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需要自己找飯吃,自己解決科研經費。這所在電氣和電子技術方面全球最高水準的實驗室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

  桑納福實驗室開創了研究自立的先例,採取三種商業模式,其一,接受委託從事研究工作;其二,自己研究,開發出技術,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授權獲得商業收益;其三,對於一些看中的技術,單獨投資或與風險投資公司一道投資,直接創辦企業獲利。作爲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的主任,張亞勤很快適應了這種模式,並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商業運作之中。

  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張亞勤開始與世界一流的大企業打交道,討論商業合作。先後一共有包括休斯在內的20多家大公司與張亞勤合作並轉讓技術。同時,張亞勤還利用自己開發的技術創辦了兩家公司,只待産品成熟,上市運作。

  從1988年自通用電氣公司獨立的10年中,桑納福公司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它擁有900名科學家,其中有600位博士,還設立了12個實驗室。1997年被《財富》雜誌評爲美國四大傑出研究中心之一。在桑納福發展壯大的歷程中,張亞勤一直扮演著建設性的角色。

  祖國情結
  張亞勤把他的成功,歸就於運氣好。在選擇學校和研究方向時,儘管他先後得到了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獎學金,但他碰到了人品正直、才華橫溢的皮克•霍茲教授。導師豐富的研究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理論功底讓亞勤終身受益。然而,在亞勤的心中,自始自終有著十分濃郁的祖國情結。

  在桑納福工作時,張亞勤接待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於他們的要求,他總是盡力滿足,並且給予熱情的關照。在他的實驗室,他接待最多的也是華人學者。當微軟找到他,希望他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時,張亞勤沒有談任何條件。到中國去工作一段時間,成爲他加盟微軟的最主要的理由。

  1998年新年前夕,亞勤在中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回美國探親。他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讓許多傑出的中國海外學者十分感興趣。亞勤向他們詳細地講述了到中國以後的情況及自己的感受。有相當一大批傑出的中國海外學者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聘請,回國工作。他們包括:張宏江博士、李勁博士、李世鵬博士及朱文武博士等。亞勤說,他希望與同事共同努力,把微軟中國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院,特別是在視頻的壓縮、互聯網、數位圖書館及電腦圖形學、自然語言等方面成爲一個具有國際領先地位的研究中心。

  世界的財富
  從1999年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張亞勤就開始全力建設一支強大的多媒體研究隊伍。他所領導的多媒體隊伍中,包括沈向洋-全球最傑出的圖像處理學家之一、張巨集江-基於內容的視頻檢索領域的先驅、李世鵬-多功能圖像/視頻處理和壓縮領域年輕有爲的學者、朱文武-來自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網路及通信領域的專家,以及當年清華大學的"神奇小子"李勁等。在微軟公司內部的一次高層會議上,比爾•蓋茨曾十分得意地向大家講到,"我敢打賭,你們誰也不知道,我們在中國有一個全世界最高水準的多媒體研究機構。"比爾•蓋茨之後指出,要將微軟中國研究院多媒體小組的工作,與微軟産品的開發戰略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2000年6月底,張亞勤率領他陣容豪華的多媒體研究隊伍前往微軟公司雷特蒙總部向比爾•蓋茨作彙報。

  在微軟,向比爾•蓋茨彙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彙報的結果將直接對某項産品開發、研究方向以及公司發展戰略産生重要影響。張亞勤自豪地告訴比爾,在一年的時間內,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多媒體小組已經在全球最優秀的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80餘篇論文;在網路協定領域,申請註冊了40項美國專利;做出了60項新發明;並已有8項成熟技術轉讓給Netdoc, DMD和MSTV等相關産品部門。

  張亞勤及其所領導的多媒體隊伍爲比爾•蓋茨做彙報,實際上更像是一次科技精英間的對話,在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比爾•蓋茨爲微軟中國研究院多媒體小組的出色成果所信服,給予了他們高度的評價。事實上,張亞勤在多媒體領域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1999年1月,美國電子工程師榮譽學會授予張亞勤博士1998年度唯一的"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成爲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這一獎項的前任獲得者們,今天基本上都是美國電子工程領域的巨匠人物。爲此,美國總統克林頓專門爲張亞勤發來了賀信,祝賀他獲得這個崇高的榮譽。在信中,克林頓總統寫到:"祝賀您獲得1998年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您領會了勤奮和承諾的真正意義。任何成功都離不開辛勤的工作,我對您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表示衷心的祝賀。您的成就無疑也是對大家的一種巨大鼓舞。"

  張亞勤的博士導師每每提到自己的學生,則感慨不已,那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覺實在是好極了,講到激動之處,他脫口而出,"他實在是世界的財富。"

  2000年7月中旬,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複博士接到微軟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的指令,要他儘快將北京的工作交給張亞勤,回微軟總部接受一項新的任命。張亞勤走馬上任成爲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長。如果說李開複單槍匹馬開創微軟中國研究院創造了一個新的傳奇,而張亞勤面對的則是如何將這個傳奇進一步發揚光大。李開複院長說:"我們的目標是將微軟中國研究院建設成爲電腦領域世界一流的、亞洲最高水準的基礎性研究機構,而張亞勤無疑是能夠繼續帶領大家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適當人選。"

  張亞勤,這位中國山西的少年,曾因進入中國一流大學的少年班而名噪一時,也曾因成爲美國華人中最傑出的學者而名傳四海。今天,他更加堅信,在他的領導下,微軟中國研究院一定會成爲全球一流、最具中華民族智慧的電腦研究機構。

魏寶生

魏寶生以黃金六年掙得六十年成就
打敗嚴凱泰、辜仲諒、陳敏薰的艾森豪獎新任得主

六月十一日甫獲得2003年艾森豪獎金推薦的保險司司長魏寶生,「擊敗」入選名單中的開發金控新任董事長陳敏薰、裕隆集團副董事長嚴凱泰,以及中信銀董事長辜仲諒。得知獲得推薦後,魏寶生回想,事業成功與得獎最關鍵的原因,應該在於他二十七到三十二歲外派美國華府的黃金時期,「六年都不曾浪費過」。

人緣佳 貴人提攜,十年升到司長
現任復華金控董事長張昌邦提名推薦魏寶生時,二十多位艾森豪獎金中華民國協會董事中,竟有二十位都贊同支持。張昌邦表示,魏寶生在銀行(曾服務於里昂證券台灣分公司)、保險、證券的資歷很完整,加上他處理事情很積極,才擔任保險司司長沒有多久(去年十一月四日上任),就發布了七個大方向、保險業會計原則改革和開放保險業做海外投資,「動作很快」,言語中對這位後進稱許有加。

相較於企業界知名的企業家第二代,魏寶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長輩緣」總是非常好。先是獲得張昌邦的青睞,找魏寶生來擔任當年他任經濟部政務次長時的秘書;在張昌邦的推薦之下,證期會主委林宗勇重用他擔任證期會第一組的組長,協助發起外資聯誼會,也協助台股度過亞洲金融風暴。接著,前財政部保險司司長沈臨龍找他做副手,在沈臨龍突然請辭之後,前財政部部長李庸三便力保他接任這個職位,還對外強調:「這個人選是我推薦的。」

在短短的十年之間,魏寶生從「秘書」升上「司長」,幾乎是每兩年一跳。而這幾個關鍵時刻引領他類似「搭電梯」式的不斷挑戰新領域的,是在美國工作時和這些「長輩」所結下的善緣。魏寶生表示,擔任經濟部駐美代表處經濟組組員的那六年(一九八五年至九○年)中打下的基礎,包括了國際經濟事務上的磨練,還有他在接待訪美代表張昌邦等人時,所建立的人脈基礎,同時,他也在這六年期間拿到了兩項碩士學位。

腦筋活 駐美期間,養成靈活作風
當時負責海運、航空和電信事務的魏寶生,面臨美國抗議陽明海運費率不公平競爭、要求開放台灣電信市場等問題,處境就像是夾心餅乾一樣,一方面要面對姿態很高、作風很強勢的美國代表,一方面又要努力達成來自台灣的意見和指示。因此,魏寶生形容,他早年處理事務的「養成教育」,是「中西合璧」。

他當初所養成勤於溝通的美式作風,表現在他近來推動保險事務的活動力上。魏寶生常常出現在業者舉辦的論壇、講座之中,也親自參加許多業界活動。因為他的「趴趴走」,公務人員不愛走動的形象被打破,也適度地讓主管機關與業界間的齟齬緩和下來。去年升任保險司司長時,報紙上就曾大幅的登過一篇道賀廣告,幾乎所有的產、壽險業者都有署名,歷屆保險司司長上任,恐怕沒有哪一位有這樣的「歡迎儀式」。

最努力 工作加讀書,忙到沒空煩惱
而魏寶生在這六年中培養出的中式作風,則展現在他綿密的人際關係上,不論長官的黨派立場為何,魏寶生都能相處自如。從曾經挑選他外派到美國華府的前經濟部長蕭萬長、總是在關鍵時刻拉拔他的張昌邦,到對他讚譽有加的林宗勇、李庸三。一九八七年開始擔任駐美經濟組組長的前陸委會副主委許柯生說,魏寶生的人緣好,個性溫和,「一個人賞識他、說他好,沒用!有那麼多人都喜歡他,這才了不起。」許柯生說。

魏寶生受賞識不是沒有道理。當年在華府期間,我國與美貿易事務特別頻繁,公務人員並不是「朝九晚五」,因為時差和人員精簡的關係,有時候事情一來,沒有白天黑夜的分別,也沒有週末休假的「制度」,忙起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說「Sorry,下班了」。「忙到連挫折都沒空去煩惱,所以年輕的時候好像沒煩惱一樣。」魏寶生形容。

但是魏寶生竟然在這忙碌的六年之中,拿到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企管碩士和富蘭克林大學財管碩士,駐外人員豐厚的薪水收入,全被他拿去繳了學費。「玩樂是一片空白。」他回憶起,他和當時剛結婚的太太,兩人一起去看電影這樣的娛樂,居然是最近才開始的。

他還補充,因為當時美國正歷經許多制度的重建,包括銀行重整等法案的討論,一有空,他沒有和同事一起去打高爾夫球,反而是去國會公聽席上坐著,聽取美國市場重建的計畫。當同期生都覺得美國是一個歡樂天堂、打球很便宜的時候,他想的卻是:「華府是一個知識寶庫。」

拚六年 現在才開始學習放輕鬆
從同樣的出發點各奔東西之後,在幾位同期的華府同事中,包括現任國貿局長黃演鈔、經濟部參事邱柏青、和經濟部加工管理處處長周嚴,魏寶生算是年紀最輕,但現在地位最高的一位,其他更多的人,則是不知埋沒何處。 「他出頭的原因,是聰明、人脈和努力缺一不可,」許柯生說。對應他的說法,將學業、人際關係與事業上的學習,「畢其功於一役」的魏寶生,年輕時代的「黃金六年」,的確是造就他今天獲得艾森豪獎的最初基礎。 「年輕人Relax(放鬆)的場合,像是去PUB,我現在才開始學習。」魏寶生取笑自己說。

即將在明年三月接受艾森豪獎金之邀,赴美參訪的魏寶生,不改用功的本性,時間還沒到,現在就已經給自己訂好七大主題和參訪機構,要去實地訪察,包括台灣尚未成形的保險犯罪防治,還有理財人員訓練、巨災(洪水、地震、颶風)保險制度和金控法案的實行效果等,似乎要等著重溫十八年前的那趟豐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