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

敢同奧爾布賴特較真的鮑威爾

美國當選總統喬治•W•布希最近提名的總統班底中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卿是海灣戰爭中的英雄、退役四星將軍鮑威爾,他在1993年巴爾幹半島局勢危急時,就美國是否出兵干預曾同現任國務卿、當時官拜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奧爾布賴特在白宮裏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由他接任奧爾布賴特來駕馭美國外交的馬車,不能不說是有些富有戲劇性。其實,鮑威爾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到成爲統帥萬馬千軍的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戎馬一生35載,同國務卿一職曾有一面之緣。

1994年奧爾布賴特的前任克利斯多夫萌生退意,克林頓總統專門在12月的一個清早把已成爲一介草民的鮑威爾請到白宮內室,苦口良心勸他再出江湖,不過被鮑威爾婉言謝絕。

在華盛頓的政治圈中,鮑威爾同奧爾布賴特在白宮那次激烈衝突的故事廣爲流傳。那是在1993年,當時南斯拉夫薩拉熱窩戰火正酣,美國最高層爲是否出兵干預而頭痛不已。
在密不透風的白宮緊急應變室中,鮑威爾警告說:" 沒有一種現行的選擇能保證改變塞族的行爲。" 他發問道:“ (如果出兵)政治目標是什麽?又有那些退路?”奧爾布賴特也寸步不讓。她氣急地說:“如果我們不使用你總是在說的美國這支最優秀的部隊,那到底美國的軍事力量是幹什麽的?”鮑威爾馬上回應道:我的部隊可不是在什麽全球棋盤上可以隨便擺佈的“玩具兵”。

鮑威爾將軍在五角大樓辦公室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他最欣賞的一個古希臘史學家的緘言,那就是:在所有力量顯示中,克制最能使人折服。鮑威爾認爲,美軍只有在非常明確的國家戰略目標下,集中優勢力量才能使用。換言之,他這種被稱爲“鮑威爾原則”的觀點可以被看作是對美國維和行動的謹慎態度和提倡小規模的軍事干預。

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發動海灣戰爭美國的反應就是“鮑威爾原則”的明證。他當時支援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反對在沒有絕對把握取勝的情況下出兵。鮑威爾指揮的著名的“沙漠風暴”行動,以美軍爲主力,聯合30個其他國家的部隊出動了50萬精兵,將薩達姆趕出了科威特。

克林頓入主白宮後,在處理巴爾幹半島戰爭的問題,鮑威爾同占主導的意見針鋒相對,極力反對對賽族武裝的空襲。在他退休後兩年,北約發起了對塞族連續不斷的空襲,最終結束了那裏的戰爭。

退休後的鮑威爾並沒有從美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1996年 總統選舉時,他將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傳言滿天飛,那時他也在全國到處遊歷,宣傳他的自傳《我的美國歷程》。不過他的妻子害怕他在成爲總統候選人後,樹大招風,人身安全不能保證,極力勸阻打消了他的念頭。
兩年後,鮑威爾創立了一個叫“美國的承諾-青年聯盟”的非牟利組織,發動美國私人公司、慈善團體和社區共同幫 助困境中的窮困青少年,實現成功的夢想。爲此,他的形象不斷出現在全國播出的公益廣告中。

鮑威爾1937年出生在紐約哈萊姆區一個來自牙麥加移民的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階層。他在紐約市立大學獲得了地質學的學士學位,在讀書期間也對預備役軍官的培訓計劃發生了興趣,1958年正式從戎。1962年,他結了婚,4年後,參加了越戰,兩年中因負傷而獲得了紫心勳章。

1969年, 鮑威爾被選送到喬治•華盛頓大學深造,得到了工商管理碩士。1972年,還只是少尉的他有幸得到了一個爲期一年在白宮實習的機會,從此便踏上了在華盛頓政治圈中發展的旅途。

1983年,鮑威爾被提升爲當時國防部長溫伯格的軍事助理。在雷根離任時,雷根提拔他爲負責美國大陸本土防務的軍事司令部的總司令,肩上的將軍星也加到了4顆。在老布希當選總統後,他成爲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