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生

魏寶生以黃金六年掙得六十年成就
打敗嚴凱泰、辜仲諒、陳敏薰的艾森豪獎新任得主

六月十一日甫獲得2003年艾森豪獎金推薦的保險司司長魏寶生,「擊敗」入選名單中的開發金控新任董事長陳敏薰、裕隆集團副董事長嚴凱泰,以及中信銀董事長辜仲諒。得知獲得推薦後,魏寶生回想,事業成功與得獎最關鍵的原因,應該在於他二十七到三十二歲外派美國華府的黃金時期,「六年都不曾浪費過」。

人緣佳 貴人提攜,十年升到司長
現任復華金控董事長張昌邦提名推薦魏寶生時,二十多位艾森豪獎金中華民國協會董事中,竟有二十位都贊同支持。張昌邦表示,魏寶生在銀行(曾服務於里昂證券台灣分公司)、保險、證券的資歷很完整,加上他處理事情很積極,才擔任保險司司長沒有多久(去年十一月四日上任),就發布了七個大方向、保險業會計原則改革和開放保險業做海外投資,「動作很快」,言語中對這位後進稱許有加。

相較於企業界知名的企業家第二代,魏寶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長輩緣」總是非常好。先是獲得張昌邦的青睞,找魏寶生來擔任當年他任經濟部政務次長時的秘書;在張昌邦的推薦之下,證期會主委林宗勇重用他擔任證期會第一組的組長,協助發起外資聯誼會,也協助台股度過亞洲金融風暴。接著,前財政部保險司司長沈臨龍找他做副手,在沈臨龍突然請辭之後,前財政部部長李庸三便力保他接任這個職位,還對外強調:「這個人選是我推薦的。」

在短短的十年之間,魏寶生從「秘書」升上「司長」,幾乎是每兩年一跳。而這幾個關鍵時刻引領他類似「搭電梯」式的不斷挑戰新領域的,是在美國工作時和這些「長輩」所結下的善緣。魏寶生表示,擔任經濟部駐美代表處經濟組組員的那六年(一九八五年至九○年)中打下的基礎,包括了國際經濟事務上的磨練,還有他在接待訪美代表張昌邦等人時,所建立的人脈基礎,同時,他也在這六年期間拿到了兩項碩士學位。

腦筋活 駐美期間,養成靈活作風
當時負責海運、航空和電信事務的魏寶生,面臨美國抗議陽明海運費率不公平競爭、要求開放台灣電信市場等問題,處境就像是夾心餅乾一樣,一方面要面對姿態很高、作風很強勢的美國代表,一方面又要努力達成來自台灣的意見和指示。因此,魏寶生形容,他早年處理事務的「養成教育」,是「中西合璧」。

他當初所養成勤於溝通的美式作風,表現在他近來推動保險事務的活動力上。魏寶生常常出現在業者舉辦的論壇、講座之中,也親自參加許多業界活動。因為他的「趴趴走」,公務人員不愛走動的形象被打破,也適度地讓主管機關與業界間的齟齬緩和下來。去年升任保險司司長時,報紙上就曾大幅的登過一篇道賀廣告,幾乎所有的產、壽險業者都有署名,歷屆保險司司長上任,恐怕沒有哪一位有這樣的「歡迎儀式」。

最努力 工作加讀書,忙到沒空煩惱
而魏寶生在這六年中培養出的中式作風,則展現在他綿密的人際關係上,不論長官的黨派立場為何,魏寶生都能相處自如。從曾經挑選他外派到美國華府的前經濟部長蕭萬長、總是在關鍵時刻拉拔他的張昌邦,到對他讚譽有加的林宗勇、李庸三。一九八七年開始擔任駐美經濟組組長的前陸委會副主委許柯生說,魏寶生的人緣好,個性溫和,「一個人賞識他、說他好,沒用!有那麼多人都喜歡他,這才了不起。」許柯生說。

魏寶生受賞識不是沒有道理。當年在華府期間,我國與美貿易事務特別頻繁,公務人員並不是「朝九晚五」,因為時差和人員精簡的關係,有時候事情一來,沒有白天黑夜的分別,也沒有週末休假的「制度」,忙起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說「Sorry,下班了」。「忙到連挫折都沒空去煩惱,所以年輕的時候好像沒煩惱一樣。」魏寶生形容。

但是魏寶生竟然在這忙碌的六年之中,拿到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國際企管碩士和富蘭克林大學財管碩士,駐外人員豐厚的薪水收入,全被他拿去繳了學費。「玩樂是一片空白。」他回憶起,他和當時剛結婚的太太,兩人一起去看電影這樣的娛樂,居然是最近才開始的。

他還補充,因為當時美國正歷經許多制度的重建,包括銀行重整等法案的討論,一有空,他沒有和同事一起去打高爾夫球,反而是去國會公聽席上坐著,聽取美國市場重建的計畫。當同期生都覺得美國是一個歡樂天堂、打球很便宜的時候,他想的卻是:「華府是一個知識寶庫。」

拚六年 現在才開始學習放輕鬆
從同樣的出發點各奔東西之後,在幾位同期的華府同事中,包括現任國貿局長黃演鈔、經濟部參事邱柏青、和經濟部加工管理處處長周嚴,魏寶生算是年紀最輕,但現在地位最高的一位,其他更多的人,則是不知埋沒何處。 「他出頭的原因,是聰明、人脈和努力缺一不可,」許柯生說。對應他的說法,將學業、人際關係與事業上的學習,「畢其功於一役」的魏寶生,年輕時代的「黃金六年」,的確是造就他今天獲得艾森豪獎的最初基礎。 「年輕人Relax(放鬆)的場合,像是去PUB,我現在才開始學習。」魏寶生取笑自己說。

即將在明年三月接受艾森豪獎金之邀,赴美參訪的魏寶生,不改用功的本性,時間還沒到,現在就已經給自己訂好七大主題和參訪機構,要去實地訪察,包括台灣尚未成形的保險犯罪防治,還有理財人員訓練、巨災(洪水、地震、颶風)保險制度和金控法案的實行效果等,似乎要等著重溫十八年前的那趟豐富之旅。